
引言
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从百万年前东非大草原原始人类采集野果、用石头狩猎,到数千年前农耕社会铁器的使用和手工生产;从18世纪蒸汽机的发明应用和机器大生产,到19世纪中后期电力成为新动力;从20世纪四五十年代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的出现,到今天人工智能引领数字经济……只要审视一下人类的历史,生产力的牵引作用跃然其上,每一次跃迁都能极大改变文明的形态。
从担忧“被开除球籍”到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一颗螺丝钉都要进口到220多种工业品产量世界第一,从80%人口是文盲到高等教育规模位居世界第一……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后,我国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GDP十年翻番,经济实力实现历史性跃升,对世界经济增长年均贡献率超过30%,“稳定器”“动力源”作用持续凸显。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正在催生新的生产力。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先进生产力这一根本动力;为全球经济和人类福祉贡献中国担当,需要先进生产力这一终极力量。
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势在必行!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新质生产力
什么是新质生产力?
“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习近平总书记对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
如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习近平总书记对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方向指引。
实践中的答卷
数据,这个数字时代里的“石油”,正在渗透到每一条生产线——数字技术与生产制造融合,让百年工厂犹如新生。从理念到行动,向“新”求“质”,沛然不可御!
(1)新质生产力“新”在哪儿?
传统的生产力,靠的是土地、资本等生产要素的叠加,而新质生产力把技术这个生产要素的重要性,提高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
新的不仅仅是技术,也可能是新的产业形态和生产管理模式。
某老牌服装企业,一条流水线能同时做出多款服装。咋能这么神奇?是因为有了“智能中枢”——一个工业互联网平台。这个“智能中枢”可以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技术,整合产业数据资源,帮助企业优化生产模式,提质降本增效。
新质生产力不仅需要技术的革命性突破,也需要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和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才能最终实现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
(2)“质优”体现在哪儿?
谋“新”,还须重“质”。
“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领域必须大幅降低数据传输的时延抖动,算力跨区域调度也需要大幅提升数据传输效率。”江苏省未来网络创新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谭航说,构建全新的网络架构,迫在眉睫。
未来网络应运而生。那它的“质优”体现在哪儿?
“确定性!”谭航解释,我们目前使用的互联网就像一条马路,堵堵停停。而未来网络通过新技术提供“准时、准确”的数据传输服务,是一条“信息高速铁路”,上面的“列车”不会晚点。
大山深处的“中国天眼”和2000多公里外北京的科技人员,已经尝到未来网络的甜头。“中国天眼”每时每刻都在收集大量科学数据,并传输到北京的实验室。与CENI实现互联互通后,数据传输效率由40%提高到90%,科研效率大大提升。
这就是高效能!质优,优的是品质,优的是效率。
质优,当然不能忘了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者。
深圳有种骄傲:不出深圳,就能造出一架完整的无人机。强大的制造业基础和完善的上下游产业链背后,是数量庞大的产业人才。
“新质生产力对劳动者的知识和技能都提出更高要求。”深圳大学粤港澳大湾区新兴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龚晓峰说,深圳的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迅速壮大,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等未来产业爆发式增长的重要原因,是拥有大量高素质的劳动者,特别是高层次人才。
高层次人才超2.4万人、技能人才超400万人,各类人才总量突破679万人……“深圳的‘土特产’不再是荔枝,而是科技型企业家。他们是发展新质生产力必不可少的优质力量。”龚晓峰兴奋说道。
虽然新质生产力可能会减少对低技能劳动力的需求,但同时也创造了更多高技能、高附加值就业岗位。新质生产力在呼唤“新质”劳动者,这是挑战,也是机遇。
怎样发展好新质生产力
只有找到生长的密钥,不断培厚发展的沃土,新质生产力才能“满架蔷薇一院香”。
1.源头之力如何蓄
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技术策源驱动生产力向新能级跃迁,需要强大的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持续产出重大原创性、颠覆性科技成果,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1)“策源”之“源”,何以源源不断?
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重视“策源”。但,“源”从何来?
“世界科技前沿、经济主战场、国家重大需求、人民生命健康,‘四个面向’指明了科技创新的方向!”在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统计评价研究室主任张宓之看来,只有把“真问题”抛出来,代表新质生产力方向的“真项目”才能蹦出来。
要让“策源”之“源”源源不断,除了找准问题,还要创新机制作保障。
有一个案例很典型——某研究项目4次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因多数评审专家对其可行性持怀疑态度,在常规评审机制下始终未能进入下一环节。直到后来有了“原创探索计划项目”,这一非共识项目才通过评审,获得资助。
这也从侧面反映出,科研管理如果过分强调指标化、数量化,忽视科技质量、科技价值、科技影响等,就会让“真问题”被埋没。只有强调“真”创新,“硬”科技,才能让源头活水汩汩而来。
(2)从0到1,“质”变何以催生?
新质生产力需要原创性、颠覆性技术催生,而技术买不来、要不来,必须加强基础研究和前沿研究,实现更多的从0到1。
0到1,催化蜕变,靠什么?
“三个方面必不可少:加强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趋势研判;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快实施引领未来的重大科技项目。”中国工程院院士罗先刚说。
要把大门打开!不再搞过去的闭门研究。要打造多元创新力量和创新资源的聚集地,满足行业需求,进行多学科交叉、上下游合作,不断地将技术优化迭代。
“新质生产力涉及领域新、技术含量高,可正是这种‘新’,又容易让人看不到、看不清、看不懂。”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新经济研究所所长李相锋说,不少领域研发投入多,但较长时间内很难见效,最终影响整个产业界的研发决策和投入。
从0到1靠的是长期主义。互联网经济的快速发展,让一些投资者沉迷“短平快”,而在当下,更需要的是去创造让科研人员潜心钻研的条件。
(3)1+1>2,创新合力何以形成?
当前科技创新的主要问题——牵涉底层复杂技术的攻关,依靠单兵突进难以实现,亟需由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不同创新主体共同发力,形成创新联合体。
但,创新联合之路有堵点。不少企业负责人表示,企业虽说是创新的主体,可是在现实中,很多科研资源还是由高校和科研院所掌握。如何给予企业更大的科研支持力度,巩固深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这一问题亟待解决。
形成创新合力,既需要横向的创新联合体,也需要上下游协同的产业链,作为龙头企业的链主至关重要。
“应集中力量培育本土链主企业,鼓励他们联合科研院所和上下游企业,组建创新平台,开展核心技术攻关,补齐产业链短板。”辽宁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李政建议:每条重点产业链遴选2到3家链主企业,构建“战略性产业集群+重点产业链+多链主”体系。
专家呼吁,要精准引导,靶向扶持,加快培育具备关键性技术突破能力的链主企业。
2.发展之钥如何寻
新质生产力,不仅是技术层面的革新,更是思维方式、生产方式和产业结构的全面创新。
(1)从1到N,“聚变”如何实现?
从0到1是质变,从1到N则是“聚变”。
制约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转化”——产学研用互动渠道不畅通导致的“不能转”、科技成果价值难量化导致的“不好转”、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不到位导致的“不想转”。
解决好“不能转”“不好转”“不想转”的问题,科技成果转化带来的“聚变”才能真正实现。
(2)“旧”产业,如何焕新机?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题中应有之义,但很多地方在“破与立”“取与舍”的进退中仍心存迷茫。
从“旧”产业中寻找新方向,要抛弃的其实是“旧技术”,而不是一刀砍掉整个产业。
“没有旧,哪来新?!”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教授黄阳华指出,“很多新赛道都是从旧赛道延伸拓展而来,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途径,必须强化产业梯次布局。”
传统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本盘,发展新质生产力潜力巨大。而传统产业完全可以通过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为新质生产力。
(3)技能人才缺口大,如何补齐?
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的不仅仅是科技人才,产业人才也必不可少!
“产业升级,呼唤应用型产业技能人才。”金华职业技术大学党委书记王振洪表示,应培养更多具备多维知识结构、熟练掌握智能工具的技能型、应用型产业人才,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
某企业负责人反映,当前,制造业人才缺口大,高技能人才尤为短缺,产业技能人才出现“青黄不接”现象。“教育布局滞后于行业发展,是新兴产业技能人才供给‘捉襟见肘’的重要原因。”他呼吁,要增强职业技能教育和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
王振洪建议:“完善以职业资格评价、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和专项职业能力考核为主要内容的技能人才评价机制,可推行技术入股、能级薪酬协商等激励政策。”
期盼也好,呼声也罢,都将在改革中获得回应。
在改革中解题,在创新中聚能,新质生产力迸发出的无穷力量,定会形成高质量发展的蓬勃之势。
结语
循“新”出发,向“新”求进。
发展新质生产力,已是全社会的一致行动。它,不是一句口号,不是一项政绩工程,更不是一件自我装扮的华衣美服。它要解决的,是这片土地上的高质量发展问题,是迈向现代化的坚实步伐问题,是社会持续进步的根本动力问题。
它需要的是“新”、是“质”,更是“实”——因地制宜,脚踏实地,实干、肯干、敢干!
它是发展命题,更是改革命题。你看,改革的东风愈加强劲,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快马加鞭?
来源:光明日报
原标题:《大调研,我们在行动:向新向优,向未来!——发展新质生产力大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