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圳目前技能人才总量达403.3万人
高技能人才占比增至38.5%
队伍规模和高技能人才占比居全国前列
大国工匠、能工巧匠
脱颖而出、竞相涌现

广道数字&西门子光明科学城数字化工业创新中心
人才培养具体措施
优化技能人才多元培养工作格局。依托市区公共实训平台、行业企业、院校机构等各类主体,推进“1+11+N”职业技能培训载体建设,累计获评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4家,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4家,省级产业就业培训基地2家,市级终身职业技能培训载体354家,为技能人才提供广阔舞台。全市11所技工院校在校生超4.7万人,累计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突破200万人次,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用人单位满意度达97%。
建立全周期、梯次化的政策体系。在培训赋能方面,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补贴等6项培训补贴政策,实施人工智能、鸿蒙应用技术等新产业、新技术项目制培训,带动技能人才梯队发展。打造数字化技能提升服务平台,提供技能培训、评价、补贴、竞赛和就业推荐、岗位匹配等一站式服务,上线课程300余门,赋予77万人技能学分,实现“高技能提升+高质量就业”深度融合。在评价选拔方面,建立新“八级工”职业技能等级制度,全年核发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约13.8万人次,畅通技能人才成长通道。打造“一核四级”竞赛体系,在第47届世界技能大赛上,深圳选手获得3金1银,刷新历史最好成绩。在激励保障方面,实施高技能领军人才培育计划,实施“鹏城工匠”“技能菁英”政策,建立“1+N”技能宣传融媒传播中心,彰显对技能人才的尊重礼遇。近3年,深圳市103人荣获“全国技术能手”称号,244人荣获“全省技术能手”称号。
不断深化技能人才工作改革创新,在技术创新和生产实践构建强有力的劳动力链条。创新打造产教评技能新生态,实现链内政、企、校、行等产教评资源共建共享共促,为产业链建立从招生、培训、评价、就业到提升为一体的技能人才供应链。以技能出海助力产业出海,探索设立海外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建立境外技能证书“白名单”制度,实施技能人才评价“一试多证”模式。
技能人才的培养已成为国家发展的重中之重,而职业教育则是这一进程中不可或缺的趋势。教育部已经明确将人工智能教育教师培训纳入计划,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力争2030年前基本普及人工智能教育。作为技能人才培养的中坚力量,高等院校同样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无论是研究型大学、应用型大学,还是高职院校,都需要加速变革,以产教融合的新模式培养面向未来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确保在未来科技的浪潮中,我们的下一代能够与全球技术进步的浪潮并肩前行。
部分内容来源:深圳特区报
高技能人才占比增至38.5%
队伍规模和高技能人才占比居全国前列
大国工匠、能工巧匠
脱颖而出、竞相涌现

广道数字&西门子光明科学城数字化工业创新中心
人才培养具体措施
优化技能人才多元培养工作格局。依托市区公共实训平台、行业企业、院校机构等各类主体,推进“1+11+N”职业技能培训载体建设,累计获评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4家,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4家,省级产业就业培训基地2家,市级终身职业技能培训载体354家,为技能人才提供广阔舞台。全市11所技工院校在校生超4.7万人,累计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突破200万人次,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用人单位满意度达97%。
建立全周期、梯次化的政策体系。在培训赋能方面,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补贴等6项培训补贴政策,实施人工智能、鸿蒙应用技术等新产业、新技术项目制培训,带动技能人才梯队发展。打造数字化技能提升服务平台,提供技能培训、评价、补贴、竞赛和就业推荐、岗位匹配等一站式服务,上线课程300余门,赋予77万人技能学分,实现“高技能提升+高质量就业”深度融合。在评价选拔方面,建立新“八级工”职业技能等级制度,全年核发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约13.8万人次,畅通技能人才成长通道。打造“一核四级”竞赛体系,在第47届世界技能大赛上,深圳选手获得3金1银,刷新历史最好成绩。在激励保障方面,实施高技能领军人才培育计划,实施“鹏城工匠”“技能菁英”政策,建立“1+N”技能宣传融媒传播中心,彰显对技能人才的尊重礼遇。近3年,深圳市103人荣获“全国技术能手”称号,244人荣获“全省技术能手”称号。
不断深化技能人才工作改革创新,在技术创新和生产实践构建强有力的劳动力链条。创新打造产教评技能新生态,实现链内政、企、校、行等产教评资源共建共享共促,为产业链建立从招生、培训、评价、就业到提升为一体的技能人才供应链。以技能出海助力产业出海,探索设立海外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建立境外技能证书“白名单”制度,实施技能人才评价“一试多证”模式。
技能人才的培养已成为国家发展的重中之重,而职业教育则是这一进程中不可或缺的趋势。教育部已经明确将人工智能教育教师培训纳入计划,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力争2030年前基本普及人工智能教育。作为技能人才培养的中坚力量,高等院校同样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无论是研究型大学、应用型大学,还是高职院校,都需要加速变革,以产教融合的新模式培养面向未来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确保在未来科技的浪潮中,我们的下一代能够与全球技术进步的浪潮并肩前行。
部分内容来源:深圳特区报